江苏建大数据系统 利用水流测速仪保障航行安全浏览数:739次
【中国仪表网 仪表下游】安全年年抓,事故却易发,安全是永恒的话题。如何运用数据手段、科学化的管理实现水上安全生产的常态化?江苏海事局通过安装流速仪,采集数据,建立、构建大数据系统,向打造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迈进。 在江阴海事局,指挥中心主任王水华说,辖区6成以上事故出自15号锚地。这里水流湍急,船多流乱,仅去年汛期,就发生船舶走锚、失控引起的搁浅、碰撞事故10余起,成为安全监管的“老大难”。 “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?必须拿下这一监管难题!”以海巡执法支队程剑桥、张贵平为首的几名年轻人甩开膀子,经过一个多月研发,一款以废手机、流速仪、指南针等组成的简易水流测速仪诞生了。虽然花费不过两、三千元,它的作用可不小,能通过监测水流流速将安全隐患提前“歼灭”。 在15号锚地东北端的“盛源1”浮吊起重船上,浮吊船一侧装上一根钢管,深入水下的部分绑上旋转叶片,叶片转动信号便可传输到二楼的船员室——测速的“大脑中枢”,将测到的流速数据通过手机拍照后立马传出。“这里能24小时监控航道水流,每10分钟一次,通过百度云端将流速传到海事支队和交管中心人员的手机、电脑终端上,这样,大家就知道了一天内最高流速在几点钟、流速是多少了。”程剑桥说,“掌握这些情况后,就可在流速到达峰值之前对抛锚船舶进行提前预警,提醒船舶及相关单位做好安全防护措施,将急流对船舶安全的影响降到最低。” “根据经验,流速在5节时船舶就有走锚危险,我们会随时发布预警信息;而流速在6节时,就会派出巡逻艇到现场驻守,安排拖轮应急待命,发生险情随时救援。”程剑桥说。 在海巡执法支队办公室电脑屏上,闪烁着一道道流速轨迹图。程剑桥演示了它的功能,这些连续几个月收集来的流速“大数据”极大的方便了海事事故调查。“船舶发生碰撞、自沉等事故,调查取证时,目前只能依靠船员经验估计事故发生时流速,若事故发生在晚上,对流速的估计误差会更大。”程剑桥说,“以后通过流速数据采集,只需确认事故发生的时间,海事调查人员就可准确知道当时流速,提升海事事故调查效率,促进程序公正。” 据了解,对现场数据进行整理保存,经过长年流速资料累积,还可以方便海事人员对辖区水流特征进行归纳总结,发布长江江阴段汛期、枯水期流速特点资料,供海事工作人员、船员参阅,不仅可以提高海事人员业务素质,还能够更好的保障辖区航行安全,真正实现科学的长效管理。 (原标题:江苏海事建大数据系统监测水流严处违法船舶) |